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社會夢想家 長期系列專題採訪》科技青年:王松文 在自主教育中讓創業種子生長


科技青年:王松文 在自主教育中讓創業種子生長 


採訪/李明容 撰文/李明容


受訪者王松文先生
王松文,是一個相當正規的青年。27歲的他,在高雄長大,是五金工廠老闆的第二代。他兒時頑皮,不愛唸書,常被抽皮鞭,但在重視教育且善巧的母親誘導下,最後擁有不凡的成就。 他母親說,他國中時喜歡一個功課好的女生,使他開始認真唸書,後來一路順利考上多人稱羨的交大電子系,到美國念碩士。


如很多這一世代長大的男孩,王松文高中就開始瘋資訊,學程式語言,是個科技青年。在交大電子系,他因為老師的關係,走上CS(計算機工程,Computer Science)的影像相關軟體的開發領域。他說他手上正在替工業用噴射機器的監測相機設計路徑分析軟體。


松文父親自己創業,他認為自己也深受父親影響,被鼓勵也有意願自行創業。他也因而非常關心台灣的經濟情況。
他表示:「台灣腳步都落在人家之後其實會很擔心。」他很希望:「二十年後希望台灣是一個各項產業都有競爭力的狀況,而不是被邊緣化,代工吃剩的狀況。」他認為,台灣發展到這一階 段,該是讓更多創意有所發展且產業升級的時候了。他說韓國可以做到,台灣也可以。台灣實在該加油。
政府除了扶植或幫助產業作研究積累之外,也應鼓勵民間青年從事有創意的產業,讓民間在有政府幫助下能帶動產業升級,政府應把研究經費花在刀口上,「不要像五年五百億這樣亂花」,如拿來蓋校舍、翻新門面,而應該花在真正能幫助產業升級的研究計畫上。


受到自行創業的家風影響,想「發展出自己的東西」的他對台灣的創業環境有什麼看法呢?他說,我沒有選擇繼承產業,而是暫時選擇在先有創業精神的美國開始歷練、發展,因為「台灣相對創業環境還是不如美國,start-up機制不夠健全。」他說主要是台灣一般念工科出來的青年不會有創業的念頭。美國念研究所的他,覺得台灣青年不像美國青年一樣,「念好一點的工科的人理所當然的會想要自己創業。」「沒有人要創業,當然就不會有創業的配套機制出現。」譬如沒有相應的創投公司出現,政府也不會重視創業相關的法律制度。(註:創投公司為有資本額沒有技術,專門投資有技術之創意的公司。)


問及要如何達到這個改變社會環境的夢想?他說,「雖然這不是我在做的,但我覺得最該做的教育改革。」有獨立主見的創業人才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著手,鬆綁教育體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意見並發展自己興趣。他說初等教育很重要,應該重視初等教育人才;另外台灣父母和老師的觀念也需要改,不要一窩蜂的要讓小朋友學才藝。他說理想中的童年是一直玩的童年,因為玩出來的興趣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雖然放任式的教育也可能有人玩不出興趣,但一個國家有數百萬人,只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發展出自己真正的興趣,就夠讓社會繼續發展了。


松文目前在美國上班,業餘會積極與台灣時期大學朋友透過網路聯絡,討論可開發專利的點子,一起研究是否否適合開發,他希望他有天能回到台灣。


問到二十年後的自己,他說,高齡化社會五十歲可能還無法退休,但如果六十歲能退休、享受自己事業獲利的成果他會覺得很理想。希望到時候能有「可以動」的身體與朋友到處出國玩。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