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高雄文化,誰說了算? 以哈瑪星廣三議題為例看高雄市整體的文化發展(Takao's Culture, who's having the say? Kaohsiung's Hsin-Bin Street Preservation in debate. An interview report between local history experts and municipal officials)



撰文/陳貞蓉
採訪/陳貞蓉、李明容
審稿/李明容
攝影/潘信榮、Kun
受訪名單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姚銘偉
高雄市文資處主任-林尚瑛
哈瑪星新濱老街居民-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住戶駱太太、中南海豆漿店老闆、文化局專門委員-張家興(未受訪)(引自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上圖為哈瑪星日治時期地圖(本文所述之廣三廣場為紅色框框的範圍)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FB專頁

編者序:

高雄的文化發展,近幾年往年輕的流行文化方向邁進。政府因為預算的限制,在文化發展的選擇上被質疑有忽略文化資產保存的傾向。日治時期曾經存在過的燦爛的打狗文化除了少數耆老仍記得,已快被世人遺忘。多數身在國民政府來台的青壯年人,甚至不知道高雄曾有浪漫美麗的繁華時期。在地文史工作者跳出來搶救文化資產,他們指出:高雄的歷史故事逐年跟著一棟棟古老建築物的拆除而漸漸消失殆盡;並呼籲:不能一昧追求新穎與現代化,而忘記歷史根基。政府與人民應該要有保存歷史文化的意識,讓活著的人有機會了解歷史留給我們的複雜而多元的深度文化資產。人民要有機會瞭解我們帶給我們現在的「過去」,這樣,台灣文化才得以縱深,有傳承、有涵養,從而真正自信。


「2012年3月中旬,哈瑪星臨海二路與鼓元街一帶的日治時期老街廓出現了一紙三個月後將要拆除的公告,要求住民屆期遷移。看著公文,住了60年的老人家哭著問:『要搬去哪?無處可去啊!』更讓人難過的是,這些日治時期的優美建築躲過了二戰時美軍的轟炸,如今卻逃不過政府的怪手!」* 讓人不禁想問,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做些什麼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張家興專門委員指出,民國92年成立的高雄市文化局主要沿著三大脈絡演進:一開始是為了「保存歷史文化」而設立,但同時也注重文化展演、藝文活動的創辦;後來「設置文化中心等藝文空間」讓市民與文化可以產生互動;近兩年,配合中央政府的腳步開始了「活化」文化這條路,希望可以結合整個城市市民的文化特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脈絡推進中,由於資源有限,高雄的文化保存相對顯得不被重視,政府逐漸偏向新興文化並且忽略文化保存的舉動,引起了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不滿,並開始一連串的文化保存運動。位於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之爭議,是這股累積已久的能量爆發。

聽過「廣三用地」、「新濱老街」嗎?

考察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可以發現「新濱老街」自日治時代就存在。當時的城市規劃還以哈瑪星為市中心火車站的所在位置,該區因此在日人規劃下成為廣場用地。

老街廓裡的這批築物,可說始於日本的統治,經歷二戰美軍的轟炸而倖存。當日本人撤退,國民政府來台時,一批台灣居民與來自大陸的外省人,從日人手中花錢買下這些房子,開始在這裡經營他們的故事。由於國民政府繼承日本人的國土規劃,土地類屬為廣場第三類用地,不屬居民所有。但建築正因不為居民所有,有地上物不得任意更改的法規,而得以完善保存。

從文史專家的眼中來看:這個街廓擁有綜合西式與中日風格的歷史建築,經歷過高雄最完整的朝代替換,並保有當地居民的生活樣貌,呈現出高雄最原始的歷史風貌。當地居民與文史社團請過法國建築師來全部考察過,鑑定當地的建築具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動盪時代的藝術特色--當代的多元建築風格參雜交融(傳統日式與歐洲不同國度的混雜風格),且所有建築的主結構都還保存完善,全部可以簡單復原修復。因此,廣三從現今的眼光來看,是難得一見的歷史群落。

不只是居住正義,更是文化資產

在這塊廣三用地上的「新濱老街」,目前情形又如何呢?

居民不擁有土地,只擁有地上產權,因此政府似乎有權力徵收。但事實上,居民雖不擁有土地,但長年以來按時對政府繳租繳稅、仍是合法居住。2012年初政府在沒有與在地住民提前溝通的狀況之下,以一張公告限定居民要在三個月內搬遷,目的是因為李喬如議員希望可以將該地鏟平興建停車場。不僅突如其來,此等拆遷理由更遭受質疑。居民(包括非廣三用地的其它哈瑪星居民)認為廣三歷史建築群附近已經有新建的廣大停車空間,為何還要拆屋改停車場?唯一可能,是為了更多前往旗津與西子灣的陸客遊覽車停靠。但陸客大團進、大團出,這幾年的經驗是並不會在哈瑪星消費,對當地沒有太多實質益處,反而帶來壅塞的人潮與交通。有人因此擔心,政府其實只是想拆老屋把居民趕走,再讓財團進駐經營、從中獲利。而讓財團獲利並不符合憲法規定的必要、合法拆遷理由,因此拆遷政策似乎已損及居民權益。不過文史工作者認為更嚴重的是,這次拆遷造成對高雄歷史文化的嚴重破壞。因此事件爆發後,一群關心高雄文化的文史工作者便組織「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決定要替這些無辜年邁的居民、為這條充滿歷史記憶的老街廓與政府抗衡。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FB專頁

高雄/打狗文化,誰說了算?行南訪文史工作者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保存之議,官方與民間以及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案例並不少見。作為仲裁的政府,對於在地文史工作者與民眾的聲音聽到了多少?又有什麼樣的回應?行南這次採訪,提出五項問題,訪問文史工作者並將其說法陳報給市政府,希望瞭解市政府的回應。下面的訪談實錄將呈現兩者對高雄市整體文化與文化保存爭議的觀點:

1、 甚麼才是重要的文化? 歷史文化vs.新穎有活力的文化

行南採訪團隊(以下簡稱行南):高雄市文化發展的方向為何?目前政府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想要帶來怎樣的城市意象?

在地文化工作者─姚銘偉(以下簡稱姚):「高雄市文化局沒有具體且有深度的文化政策。高雄市潛在的文化資產很多,但政府沒有進行總清點,瀕臨毀壞,文化更沒有保存,以為譁眾取寵的娛樂方式就是文化。多以經濟為主要考量,再處理文化這一部份,忽略文化的本質與文資保存的重要性。」

高雄市政府文資處主任─林尚瑛(以下簡稱林):「城市性格的形塑很多面向,文化也有很多現象,應是兼容並蓄的,流行大眾文化也是一種文化,不應該侷限在某一種型式。文化也不是政府說了算,是人民生活共同陳述出來的,像是目前高雄市文化局在文化推廣上最被看見的是駁二藝術特區,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政府也很樂見年輕人的參與,所以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只能側重一方。而文資保存一直持續在進行,只是沒那麼全面,這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目前在文資保存這部分,資金都運用在修復上,成果很難被發現,需要長時間。當然我們也有檢討成果,希望將來文資保存可以結合民間力量,轉為更符合市民需求的文化保存型態。」

我們可以看出,以文史工作者的觀點來看,認為高雄市政府忽略文資保存的重要性,並指出流行文化並不能呈現出高雄市整體的文化風貌,呼籲政府正視文資保存的問題,並擬定完整的計畫加以改進,找回高雄的歷史文化;而以政府的立場說明,一個城市文化是由人民生活互動而出的,歷史文化與流行文化都是代表高雄的一部分,高雄其實正在轉型,希望能往更新穎、活化的文化發展前進。

2、 文化保存意義為何? 歷史塑造民族認同vs經濟效益

行南:文化保存除了可以帶動觀光、保存歷史記憶,它真正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姚:「文化資產的保存並非只為了觀光,是為了向後代子孫負責,是民族記憶的傳承。塑造民族性要從古蹟保存中培養,現在年輕人對國家沒有認同,對公共事務不關心是沒有好的歷史教育,對歷史不了解,缺少看過去的鏡子,而古蹟就是最好的教材。政府應致力於培養人民擁有史觀,把台灣世世代代的民族性定下來,找出(台灣文化的)主體性。然而目前的高雄文化不管是有發展、沒發展,甚至有採取保存動作的文史都是以『觀光效益』做為評斷依據,並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與角度去對待。」

林:「政府從(民國)70幾年就開始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不只高雄,全台灣對文化資產都很關心,這是個永續的工作,跟(辦)活動不一樣。在台灣對於文資的保存定義、方法、產權等會有很多不同聲音,而公部門是個表率,文資法也給予(市政府)武器,政府單位也希望強力介入文資中進行保存的動作。(但)我們並不否認會以經濟考量作為文化發展其中的一個評估。以政府的角度來看,花的錢都是大家的,成果需要被檢視的,需要提出效益報告。『觀光效益』它是一種被看見的形式。」

可以發現,文史工作者著眼在人們的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認為文化保存目的,是讓後代子孫能夠經由這些保存親眼了解甚至親身體驗這些歷史,進而保有民族性。搶救古建築物是最底線的呼籲,希望政府可以去釐清文化保存的地位,了解它真正的意義與內涵。相對的,文資處對於文化保存的意義所提不多,只申明他們有持續在修復文化資產,甚至希望公部門本身也能成為表率,並注重帶動文資保存的經濟效益,讓人民都可以認同文資保存並共同實施。

3、 保存樣貌? 常民於其中的活古蹟vs.依法政府徵收接管

行南: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現況為何?

姚:「我認為高雄市政府目前沒有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只有觀光經濟政策。換句話說,政府並沒有深入去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真正的意義,只用觀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這一部分。舉例來說,台灣有很多『假』古蹟、『假』老街,很多老街都是把原始的東西全部拆除再重新建造,這些都是死物。因為在文化的保存上『人』才是最重要的靈魂,沒了人的房子,就是一個死掉的東西,是沒有靈魂的軀殼。以廣三來說,希望可以留下居民,是為了保存更完整的哈瑪星風貌,讓建築歷史更有靈魂。如此富含歷史文化的地區,一棵樹也含有很多故事,保存的主要目的,若緊扣住不是觀光而是留下原始面貌的原則,自然不會硬要把人趕走,然後進駐財團重新包裝。只留房子不留居民並不算真正的文化保存。」

林:「目前高雄的文資保存還在著重修復的階段,以古蹟保存的先後排序來說,會以擁有『共同記憶』公共建築為先,在這方面文史團體因焦點放在常民生活的部分,跟目前政府的目標就會有所差異。政府在文資保存方面最大的挑戰即如何再利用,因每個文化資產都有不同的面向要考量,必須全面多方評估再進行資源挹注,無法公式化。在廣三議題上,公部門要先考慮『法』。它本是公有土地,文化局認同廣三可被保存,但它畢竟是公共設施,會採取徵收機制並作補償。政府也有認知到人才是整個文資保存的核心,但考慮到整體公平性,需要有一個準則立標。希望可以透過這次的議題設計一個機制,以後也可被沿用,目前也正在著手這一部分。」

這裡,文史工作者繼續強調文化保存並非只是保有建築,其原意也非為了觀光,如果用經濟的眼光去看待文化保存便會偏了方向,無法達到成效。而廣三的議題也是如此,希望不只是把建築物留下,而是盡可能留住這棟建築物的靈魂。最成功的文化保存是將原始的風貌保存下來,包括建築物裡面的人與生活記憶。

而文資處則重申考量多方民意,做為仲裁者,最優先仍是依法行事。廣三依法是公共用地,理應徵收補償,再來思考如何保存。另外,政府也比較偏重保存不具爭議的「共同記憶」公共建築,而非文史團體會重視的常民文化。但政府認同文史團體強調的「人」在文資保存中的重要性,市府某種程度也期許藉由這次的廣三新濱老街事件立下一個新的保存機制的典範。


哈瑪星新濱老街,廣三廣場(紫色區塊)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FB專頁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新濱老街居民。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FB專頁




4、 保存手段? 重視歷史價值強制介入vs.民主法治中「人的凝視」

行南:文化資產可能是公共產物也可能是私人財產,政府在這一方面採取怎樣不同的保存方案?

姚:「很多文化資產是民宅,無法獲得保存是因為公權力沒有立法可以介入,而居民也沒有文化保存意識,這是因為政府帶來錯誤的政策與教育。舉例高雄阿蓮的吳氏古厝,當時在地居民跟政府撨不攏古厝維修費用,因為政府只看到價格並沒看到其價值。」

林:「目前是有法律可以介入的,而且是強制法--文資法。但在私有財部分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件事,私有權人怕權益被侷限(不能自由處理還要自己花錢修繕)就會趕快拆,如果要讓大家理解為何要保存及保存的重要性,法應該是最後的武器。例如高雄的李氏祖厝所有權人很多,但卻沒有共識。政府不願意用文資法去處理,就是認知到『人』的凝視,如果連李家的人都不認同李氏祖厝,市民該如何去認同?因此,目前在文資保存這一方面,政府選擇做適當的介入,有很多時候不敢公布列為古蹟的民宅,怕一告知就引起強拆風潮,除非該文化資產是在非常有急迫的條件下,才會用文資法去箝制並且協助(非補助)私有權人。」

文史工作者認為政府目前沒有適當的法律可以介入私人產物的保存,所以無法達到整體文化保存的成效;文資處則表示,目前有文資法可以強制人民對被評估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物進行修復,並且要依一定的規格進行修繕。但文資處認為強制的法不僅可能帶來更快速的破壞,且仍忽略不同所有權人利益的人性觀點;希望可以柔性勸說,且取得所有權人的認同,教育人民文資保存的重要性,讓文化資產保存具有尊重所有權人的民主法治基礎,而非強制執行。

5、 共識取得:民間、政府、文史團體開會溝通vs.政府發包公信學術單位評估

行南:希望身為裁策者的政府可以有什麼改善?

姚:「希望政府可以跟文史團體保持暢通溝通管道。譬如,每年制訂新年度的文化政策時,文化局、都發局跟文史團體可以一同開會溝通,讓文史團體可以參與政策的制定,才不會又發生像廣三這樣都發局、文化局互踢皮球的狀態,使保存問題曖昧不明。畢竟在地文化者才最清楚該文化所需為何。」

林:「由於政府強調程序、法治面,委託作計劃或欲作為參考資料時,對象必須具有公信力,偏好學術單位是因為學校體制會幫忙管束,但相對地,民間團體可被掌控度就較低。以廣三的現況來說,政府目前有委託高雄大學的陳啟仁老師協助做建築部分的研究及調查,且考量到哈瑪星的價值在於內涵,也有要求做歷史發展的研究,考慮誰是真的需要被留下的,有幫助的,這部分就會參考在地文史團體的意見,期限設立為一年,之後再做後續討論。」

最後,如何取得最終決議是否保存的共識,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也有很不同的看法。前者希望與政府建立一個具法律效力的定期溝通管道,並在做文資保存決策時可以納入在地文史工作團體的意見,除了可以表達人民的聲音,也可以成為都發局與文化局之間平衡的橋梁,發展出更貼近該文化保存議題的政策;但政府卻認為以目前廣三的議題來說,並不適合讓類似「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等公信力低、「不易掌控」的民間團體成為決策的要角。雖然政府聲稱他們會虛心傾聽民間意見,但政府仍認為應依賴政府外包的、有公信力的學術單位來進行考察與評估,提供建議與做法。




各說各話?共識可能在哪?

上述五個問題整理可以發現,在很多對文化發展與文資保存認知上,在地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溝通不夠暢通,常民跟政府之間仍存在著鴻溝。在處理方法、優先順序與價值上無法達成共識。唯一的共識是,雙方都同意文化保存不應該只是將歷史建築變成一座「死」的博物館,而是以更活化的態度,讓人與文化資產共存,保留住最原始的歷史記憶,讓建築變成一座歷史活教材,並且維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與居住權。

多數人應能同意,文化是全民一同塑造的,文化保存是為了活著的人而存在。政府重視活化的新興文化並不需一味非議,但作為人,正確認識與接納歷史所給予活著的人的價值感與意義,更讓人與人之間有更深厚的連帶。當經費有限時,政府應適度調整政策,積極以身作則,提供正確的保存意識,從公共資產開始,致力於活化文化保存的模式。而思考保存的可能性時,政府如果一味死守過去法律條文,不為新的可能性與創意適當立法,民間活力與智慧很難進入政府體制。政府確實應該給予更暢通、公開、公平且民主參與的溝通管道。

目前,政府因考量到自身的公平角色問題,無法立即改變長期以來對文資保存的政策,但透過這次的廣三議題,相信政府已清楚聽到在地人民的訴求,並也同意對文化保存的看法。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政府、文史團體、在地人民能三方齊力,更貼近居住權益與民心,重新思考文化的內涵是否應該重視古老文化,以及保存的可能性。我們希望保有政府柔性民主法治的「人的凝視」,但也有市民及文史專家參與的空間。高雄歷史認同的文化保存將如何發展邁進?讓我們共同關注與期待。



行南傳真:

居民的新聲?新濱老街,溫暖的老住民

現在新濱老街廓裡還有十幾戶居民,多從日治後期的日人手中買下現在的住屋,在此生活超過半個世紀。面臨房子隨時會被拆的風險以及改建管制,居民一直不敢重建屋瓦,也因此難得的保存了日治時期日式木建築,與當時融合各種建築風格的石建築的原始風貌。

踩踏在小巷弄中,記者們還沒決定敲門詢問哪間古色古香的房子,就已經引來住戶阿姨們的輕聲關心:「你們需要幫忙嗎?」

住在街廓裡原為日本時代鉅商的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因老街拆遷與文化保存議題而投入新濱老街口述歷史。她表示,透過口述歷史的整理,鄰居之間的情感更緊密了。口述歷史的過程使居民找回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誰家的某某以前跟誰是同班同學、誰家的媳婦因為難相處,婆婆得到鄰居的安慰、誰家的大臉盆曾經被誰拿走……。歷史的重新傳頌與保存紀錄,開始讓這些居民有了「根」的歸屬感。

訪問新濱老街居民─郭小姐。於她家(原為佐佐木商店)。


另一位我們隨機敲門詢問的新濱老街居民也表示:「希望在保存之後,可以讓我們繼續在這裡住,實在是住久了,搬走很不慣。」他說他很願意讓經過的客人可以繼續欣賞在地的原始風貌,樂意分享他們在哈瑪星新濱老街的各種故事。


公寓咖啡小簡介

座落高雄市中心最熱鬧的中央公園地帶,卻隱身在人煙稀少的巷弄之間,公寓咖啡陪仁義街的居民度過十一年的歲月。開業者原為一名室內設計師,為了夢想而開,後由當時的常客Dennis接手。公寓咖啡堅持每個月整理菜單,為客人增添新飲品或料理。店裡販賣的義大利麵也堅持使用原料製作,不賣方便的調理包,這樣的用心就是希望帶給客人最真誠的服務。

公寓咖啡店內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