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紀實:隔著海峽,我們如何對話?
Notes from SZ and HK, How do we communicate across the Strait?
營隊課程之一的「公民調查」囊括了深圳本地的移民、農民工、學生媒體、文創產業、華強北電子商圈等以及貫穿深圳、中國南北的社會媒體議題。台灣總召陳以箴指出:「因為走出講堂外,透過實地訪談來接觸各種人才,才有機會放下精英的交流方式,認識到別於台灣媒體上的中國,更貼近庶民、一般人的生活。」她也提到在深圳舉辦的特殊之處,在於透過實地走訪,可以從各細節看到這個城市繁榮進步和老舊落後的面向,同一個城市不同城區間存在著非常大的發展差距。台灣學員王騰億則提到:「在華強北,這個號稱全中國最大的電子生產零售批發中心,好像全深圳的人都來到這裡,除了見識到中國在地的手機品牌、各種電子設備,和來自中南美、非洲的商人,也在訪調中看到一些和我年齡相仿、從外地來的打工仔在不合理的薪資條件下努力工作。」
照片:認同課程,圖中站立者為中國(大陸)學員(黃李鳴翠提供)
營隊另一課程「歷史時刻表(認同課程)」是讓兩岸學員各自挑選百年內的十件重要事件並進行討論,中國助教葉昳彤認為,從事件選擇的不同,可以看到形成彼此價值的社會、文化脈絡的不同。來自南京的中國學員李奧琴也說,因為國內消息的封鎖和歷史教育的限制,透過這個課程才瞭解到台灣歷史的細節。而討論中,有些對岸同學因為認同差異而打破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同胞想像,王騰億說:「當時有同學因此沮喪、失落,那種心理負擔是台灣人很難去體會的,也因此增加了對中國同學的認識。」媒體課程方面,中國學員李大岩因此認識到台灣媒體的問題,以及各家媒體不同的意識形態,他說:「像04年大選的灌票就非常令人驚訝。」而扮演兩岸政府的「危機模擬」課程,則分成台方親中、反中;中方鷹派、鴿派四個組別,讓彼此扮演不同角色來處理各種危機,包括李大岩在內的幾位中國學員都因為扮演台方進行斡旋的關係,見識到台灣尷尬且邊緣的國際處境。台灣的學員何思瑩則因為扮演親中方而瞭解到政府的難處。論壇部分,中國大陸總召黃李鳴翠則認為在經過公調、各種課程互動,促使大家能在最後的「香港論壇」快速進入各個議題,並以更廣且深入的視角、站在對方角度來思考參與討論。
整體而言,對話平台的確發揮實質作用,即使存在著地域和文化距離,兩岸組織者和學員透過「啟鳴兩岸探索計劃」得以更加認識、理解彼此及其社會和歷史,也體驗到尊重彼此、平等對話的重要性。
註解:
於2009年由幾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台灣學生、中國學生發起,延續至今天的啟鳴兩岸探索計劃。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