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Do we have another alternative of life?An interview with Hand in Hand market.

撰文/周孟涵
審稿/林宏軒

手手市集從2011年開始舉辦,以每個月23場的頻率,在台南及台北的週末舉辦,以二手及手創作為手手一名的來源,同時也是該市集的特色,強調屬於台灣的二手衣服以及創作者自身的創意。創立至今在網路上(Facebook)已有兩萬多人的關注程度,本次希望在穿衣風格以及打扮之外的層面有更多的著墨,期待能跟讀者一同分享,我們的收穫。

台灣的創意市集(註1發展歷程(註2

    手手市集為強調本身獨特性以及攤友(註3原創性的市集,但這並不是台灣第一次的嘗試,反而早在1999年文建會就以廢棄的「台北酒廠」作為各式各樣表演活動以及跳蚤市場的舉辦場地,也吸引了許多販售自己設計的創意產品的攤友參與,當然除了可考的公辦的活動記錄之外,以台北人潮聚集之處作為擺攤地點例如敦南誠品附近,更是早期攤友販售自己設計產品的濫觴。

    2004
年,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南海藝廊舉辦的「超級市集」,逐漸讓創意市集獲得更多人的注意,到2005年南海藝廊與在地社區共同擴大舉辦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以及CAMPO(註4舉辦的「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自此創意市集的風潮才在台灣開始。

  2005年至2007年隨著討論創意市集的書籍日漸風行,企業以及公部門也仿效民間自行舉辦多場創意市集,包括誠品書局、衣蝶百貨以及中子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而在公部門的部分則有高雄市政府、桃園縣文化局、台北縣政府及台北市政府,在頻率上可說是達到高峰,但伴隨著風潮而來的也是台灣社會對於創意市集的疲乏,主要原因是創意市集過度氾濫而沒有適當的篩選機制,造成商品成熟度不足、仿冒頻傳,另一方面,次數過於頻繁,創作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沉澱,作品品質下降,上述原因造成願意來逛的人潮縮減,甚至給予一般人創意市集商品重複性高的印象。

  2008年開始主要的創意市集逐漸停辦、縮小規模甚至轉型,尚留存下來的市集轉型成小規模、例行性、穩定的活動為主。發展歷程可見附圖。

創意市集發展歷程圖示

附圖引自: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葉宇萱(20118)。

手手市集和一般市集的差別

  
手手市集和夜市以及傳統菜市場,相同的地方在於,這些都是政府苛不到稅或不想開徵的地下經濟,某種程度上是屬於國家管制範圍之外的經濟活動,但不同之處在於,手手市集本身是個流動性的場合,每個月雖然固定舉辦23場,但可能會在北中南各地的城市擇一舉辦,並且也會盡可能選擇同一城市不同的地點,也因此每次的手手市集帶來的人潮都會有所不同,而每次的經驗都會有些許差異,另一方面,夜市及菜市場販賣的內容重複性高,相對於手手市集保有的攤位特色來說,你幾乎不會在手手市集發現批貨,每件物品可能都有和攤友或多或少的連結,從而創造其他市場難以取代的經驗,最後,能夠出現在手手市集的攤友,都是經過相當程度的審核之後才產生的,雖然也會給人手手市集很難進去的印象,但卻能夠保持其獨特性,而這審核的標準包括排除已經擁有實體店面者、批貨販賣等,同時也會特別歡迎學生或是年輕族群。

服務業的黑手變頭家

    在我們開始更詳細的介紹手手市集之前,先來讓我們回顧一下台灣近十幾年來的經濟變遷,以及攤販本身的變化,幫助我們以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了解手手市集。

    「台灣過往的黑手變頭家來自於,勞工進去工廠上班之後,學得了一定的技術以及了解該產業的資訊後,配合當時不佳的勞動條件,以及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而從原本的工廠辭職之後,自行開業當老闆的過程。」正在荷蘭萊頓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博士的陳奕齊特別提到,「但這是以製造業的經驗為主,與手手市集的攤友有產業形態上的差異。」

    台灣在1970年代後,國際經歷兩次石油危機,西方發展一套新的模式,把製造業的部門縮減,並把訂單外包給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國家,但台灣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人力密集到可以消化全部訂單的工廠,反而是發展出了工廠又外包給其他中小企業甚至是家庭等進行代工,並以此來回應龐大的訂單壓力,當西方國家大量外包訂單至勞動成本相對便宜的亞洲國家如台灣時,創造的就是在台灣社會非常多黑手變頭家的機會,例如紡織、成衣、玩具等各式各樣的代工相當興盛,工人可以靠自行創業承接訂單獲得賺大錢的機會,乃至於翻身改變社會地位,而這是當時台灣隨著國際經濟變遷所導致的社會變化。

    但出現在手手市集的這群年輕攤友,特別之處在於是不同於前述的黑手變頭家回應國際經濟變動,而是來自於服務業並且是內需的經濟走向。服務業經濟的成長和台灣1980年代的轉型有相當大的關係,經歷過60年代、70年代經濟起飛的好日子之後,整體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費能力提高,導致80年代整體服務業的成長加快,這成長實際反應在創業人數的增加,例如開連鎖便利商店、早餐店的擴張等等,但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店面開始的創業模式,對於當代年輕人也有相當高的門檻,一來是產業競爭飽和,二來是多數年輕人並不一定能夠負擔創業初期的水、電、店租成本。

  「2003年台灣地區有攤販29萬家,相比1988年成長5萬家或24%(註5陳奕齊提出數字指出說,接續著前面提及的創業模式的變遷,未來創業門檻較低的擺攤將更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投入,而新一期於2008年所做的調查(註6指出,2003年到2008年這之間攤販人數又向上增加了1萬人,達到30萬人之譜,但在1988年時只有百分之38的攤位是賣吃的,到了2003年反而增長至百分之52,在這之中,可能有相當大比例販售民生用品的攤販,面臨著來自50元商店或連鎖式的民生用品商店如小北百貨等的競爭,而倒閉或轉型投入到小吃攤的經營之上,而以擺攤加上網路創業等創業門檻更低的模式,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新一代的黑手變頭家的內容。

手手市集9/16於台南淺草青春市集

手手市集的運作經驗

受訪者接受行南訪談

「如果是對第一次來手手的人做介紹的話,我會說這是一個可以挖寶和娛樂的地方,不想用太嚴肅的話語把人家嚇跑。」和拾參兩人一起籌畫手手市集的張軒瑋說道,手手市集去年開始從台南發跡,以二手和手創成為獨樹一格的市集風貌,二手現階段都是以二手衣物為主,同時在審核擺攤的商品時特別要求台灣的二手衣服,希望能夠傳達在地資源的再利用,以及走出現今品牌服飾的侷限。另一方面,手創的部分在審核商品時,除了強調務必是創作者的心血之外,也更要求這些既是商品更是作品的東西,必須能夠傳達創作者想跟其他人分享的訊息,同時也希望能夠成為年輕創作者的跳板,以這兩大要素為主軸開展出多彩多姿且具自我特色的手手市集。
    「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只是希望能夠辦一個假日午後朋友互相交換二手物品的市集。」拾參解釋著當初從台南Free Will 酒吧開始的想法,「一開始會選擇這個地點是因為,這酒吧本身是老房子有院子之外,更特別的還有自己的防空洞,選擇在這樣的場地不只是歷史,同時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魅力存在。」延續著這樣的想法,選擇場地的時候,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某些不為人知但有特色的角落,例如在台南民權路附近的齁藝術空間,其背後就有一個將近一百坪的狹長型的空地,總共被四位地主所持有,因為本來的地主可能經濟上的困難等等因素,而把原本狹長型的房子分成好幾次賣掉,也因為如此才會在空地上看到四種不同的地磚,「從這個場地讓我感覺台灣人在用地或拆遷時的草率。」張軒瑋解釋道。

    「我們可能是唯一一個有在作自由付費攤位的市集吧!」拾參在解釋手手市集的義賣攤時特別提到,所謂的義賣攤是由,每個攤友或是周邊朋友們一起捐贈的愛心物品,由前來逛手手的朋友們經過時自己訂價格、自己拿取、自己找錢,而手手市集會再把該攤位得到的金錢以購買飼料的方式幫助在收容所的動物們,並且也會在網路上公開捐款明細,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全部盈利捐給特定機構或是部分營收捐給特定機構等方式,讓消費者也能參與價格決定的過程,同時更進一步讓消費者跟議題的連結提升,希望每個曾經參與過的朋友都能為身邊需要關懷的動物挺身而出。

    「希望手手市集有一天能做到像台北福和橋下的二手市場一樣,甚麼都有甚麼都賣,讓大家能夠不必東西壞掉就跑去買新的。」張軒瑋提到未來對手手發展的期待時,更提出更為積極的想像,也就是希望手手市集有一天能夠嘗試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因為我從台北辭去工作回到雲林老家幫忙種田之後,感受到特別深刻的是,鄉下地方鄰居用自己種的波菜跟我交換蒲仔(台語),是一種人跟人之間無可取代的交流和互助。」

手手市集9/16於台南淺草青春市集
9/16當天結束後攤友一起留下來看電影

以擺攤作為人生職業

    「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必須去工作跟想要去工作吧!」求學階段經過3所五專總共十年的張軒瑋,如此解說著為什麼選擇擺攤,學生時代的迷惘以及出社會之後發現校園跟社會的巨大落差,乃至於在社會工作過之後發現,在現今資本社會的架構之下,一般的工作會使人的生命被計價、量化,尤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別人的東西為伍,是跟自己的生活脫離的,他希望能夠讓生活及工作重新結合,更重要的是提出這樣子的反思;商品只會有價格嗎?要不要重視價格背後的一切呢?

Senora 手作創意飾品

Senora創意飾品的兩位創作者

      兩名甫從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科系畢業的女生,有著共同興趣之下一同創立的品牌,並且也堅持著在各個市集之中擺攤販賣著自己的作品,在學校之中養成的共同興趣,因為兩人分隔兩地工作產生中斷,「我之前是做繪圖的,製圖人員就是上班開著電腦一直畫圖,譬如像要讀著國外業務的來信去畫出他要的獎杯,工作壓力很大,做這個案子的時候要按一個計時器然後就開始作,要上廁所就按暫停,回來按開始,外國人非常看業績,看說這個禮拜做了多少件多少時間,當你做得比平常多了一個小時,它可能就會問你為什麼作比較久,他不會看案子的難易度,那時就會痛苦一直畫圖。」Senora的珊珊回憶著上一份工作時,異口同聲的和另一位女生歡歡說到「不想幫別人賺錢。」,從去年12月開始擺攤到今年3月正式把工作辭掉踏入全職擺攤人生,兩位女生笑著分享如何面對來自家裡的不認同及不捨,以及經由家人實際走訪之後轉而支持,甚至也會幫忙推銷的有趣經驗,「擺攤的收入其實很不固定,甚至我們還曾經在某個月很難過去的時候,想過要不要先去打零工撐過去再回來繼續做。」言談之中表達了無論如何不想放棄的意念。

時代給予當代年輕人的警訊

    2012的年輕人出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屬於台灣經濟擴張物質豐餘的年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物質不虞匱乏並是個外在條件相對較佳的時代,但隨著這群年輕人逐步進入社會,迎接他們的卻是來自於產業外移、貧富差距擴大、工作條件惡化、生活成本高昇以及學歷通膨,所造就經濟停滯的年代,相差甚大的物質條件,促使了更多的年輕人從以往受雇於人的行業,跳脫出來自行創業,而手手市集正是他們具體實踐的舞台。但影響這些年輕人的外在環境,並不會因為這個市集的出現而改善,甚至在未來更有惡化的可能。如同過往台灣製造業的工人流動率高,可能是自願或非自願的離職,但多轉化為個人式的反抗,創造出一則又一則黑手變頭家的個人傳奇,或是伴隨著當時台灣民主化的浪潮,成為當時民進黨在街頭最為草根的支持者,並在運動現場成為抗爭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援在當時看起來最能挑戰既有秩序並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民進黨,但當代的年輕人,不管是正要踏入社會或者即將踏入社會,除了個人生命經驗的創新嘗試之外,屬於年輕人的集體反抗以及未來社會想像何在?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將是整個年輕世代,必須完成的任務。

多元的意義在於呈現另一種可能

    從訪問之中可以看得出來,這群選擇以擺攤作為志業的台灣青年們,其實並非逃避工作、逃避社會,反而是擁有社會經驗之後,發現社會並不能提供他們所期待的生活,於是著手以擺攤作為手段,去實踐心目中的人生,似乎可以察覺,物質回報的多寡已經不是唯一考量,否則便不會選擇沒有勞保、健保甚至沒有固定收入的擺攤維生,而是在尋找一種生活和工作是互相結合而非互相拉扯的生命可能,並試圖回答那些在生命經驗中令人困惑的現象,值得高興的是一直都有年輕人用各種方式說出自己的答案,期待讀完本篇文章的你,激發自己思考現有的生活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人生就只有現在的模樣?

受訪者名單:陳奕齊(荷蘭萊頓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張拾參、張軒瑋、小草、林楷恩、酸六(宅男,女神)、珊珊、歡歡
採訪:洪育增、施懿倫、蘇江翰
攝影:周孟涵


註解:
  1. 創意市集是個定義上不明確的概念,有些市集是定期、定點舉辦,有些則是不固定搭配各種活動慶典出現,但不變的是,這些賣的都是個人創意的展現,並且可以和青年族群的文化現象交集。(李國盛,200641)
  2. 台灣創意市集發展歷史詳見: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葉宇萱,(20118)
  3. 攤友:為參與手手市集販賣商品的人們以此自稱。
  4.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Campo living art festival)最早在2005 7 月開始,CAMPO 在義大利文中代表小型廣場的意思,也是當時文藝復興開始之處,台灣的CAMPO,有拆解單字重新賦予其意涵的概念,C表電影(Cinema)A是指藝術(Art)M是音樂(Music)P 指自我(People)、最後一個O則是文創(Original)。原為每月一次的常態活動,但自2008 年,一年縮減為一次戶外活動,並且推出創意平台CAMPObag,作為創意工作者聚集發表創意的平台。資料來源:http://campolive.blogspot.com/2005/07/campo.html
  5. 《攤販經營趨勢探討》,(林希玲 ; 詹士賢 ; 郭燕玲 主計月刊)民93.1166-75
  6. 97 年高雄縣市攤販經營概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網址:http://tinyurl.com/96ya2lk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