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請聽我說」專欄引言
撰文/曾友嶸
長久以來,政府政策總圍繞在「拼經濟、救台灣」上,每每內閣官員在立法院被質詢時,提到的總是一堆數字: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GDP、GNP等,冷冰冰的數字或是空泛的口號背後,到底存在多少辛酸血淚?沒人願意去發掘、理解;政府的發言與施政,一舉一動看似都與民意脫節。本期《行南》設定「英九,請聽我說」專題,以讀者投書方式廣邀各界撰稿與英九對話,從個人故事的微觀角度來梳理台灣社會脈絡,以鍾愛、彭偉愷、朱恩成、李品涵、曾友嶸、林易瑩(與廖郁賢共筆)六篇文章,以六種更細膩的角度讓我們能深入了解台灣最真實的現況。
仔細閱讀這幾篇文章後,我深深體會到,台灣目前的國家方向,正與民間許多問題脫軌,彭同學文章中談到「技術生」受到實習單位老闆剝削、壓榨、超時工作,對照近日行政院緩漲基本薪資,青年世代所面對到的惡劣勞動條件可見一斑。雖名為「技術生」,但台灣的教育資源偏重於一般高中、大學,而不被重視的技職體系學生,為謀求生存,在學期間就需要到工廠實習,卻淪為老闆的「計時員工」,政府知道嗎?教育部清楚嗎?另一方面,在面對不同社會議題,總統的談話、政府的作為,常與民意背道而馳,曾友嶸在自己反核經驗中討論到,政府面對反核聲浪,態度消極,置人民的安全、財產於不顧,基於此我們更應擔負起表態的義務,促使政府重新反思人民所需。除了表態外,林易瑩與廖郁賢從自己實際參與反旺中行動經驗中理解到,台灣社會已經進入法治社會的公權力和言論自由拉扯的窘境,以寫實手法描繪出警察暴力的威嚇,也提醒了公民的社會參與重要性。
在人權、社會正義上,之前沸沸揚揚「鍾鼎邦事件」的主角女兒──鍾愛在文中提到「近年來,為了追求經濟及表面的物質成長,我們犧牲了太多更重要的價值」在她父親被綁架時,政府冷漠、消極的回應態度,逼迫我們只能選擇自救,當政府選擇與中共利益靠攏,能預測的就是有更多侵害人權、危害台灣人民事件將會層出不窮。而在台灣內部,族群間紛爭看似風平浪靜,但少數族群受到歧視的事件仍是每天上演,李品涵將自己本身求學歷程劃成一條時間軸,談到台灣聯考制度中原住民加分,看似善意的手法卻被扭曲成一般漢人嘲笑的話題,許多原本傳統部落傳統價值被商品化,甚至部落的土地被剝奪。少數族群中,我們也常忽略平埔族對於台灣的貢獻,朱恩成在文章中用故事的手法記載了平埔族人之間溫馨的生活型態、文化傳承過程,平埔族文化在台灣歷史中是「某種強韌與深刻的部分」,但政府清楚台灣歷史的發展不能遺忘原住民貢獻嗎?
整體而說,這些文章涉及範圍很廣、議題很多,但多以故事性手法敘述自我生命經驗,透過這些文章與讀者對話,以更細緻角度了解台灣,而不是被一堆包裝過後的政策或是統計數字所矇騙而脫離社會現實。從人權、社會正義、少數族群到台灣教育資源不均,我們看見更多貼近人民的問題,《行南》誠摯邀請各位讀者,透過投稿人的筆觸,從另一個角度細細體會這些對台灣社會的探索。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