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諫燈╳行南對談實錄之四:媒體可以勇敢一點


辦刊對自身的意義-社會事務的討論思辯、人文價值的自我實現

以下行南簡稱「」、諫燈簡稱「」)


:對你們來說,辦這份刊物的意義是什麼?剛剛提到幾乎每個人都身兼數職,那為什麼還會想要來製作這份刊物?

(柯佩吟):平常跟朋友聊天,很少會認真談社會上的新聞和爭議性的話題。尤其女生大部分都是說什麼,「最近誰又出新專輯了」……有時候會希望有人可以一起聊這些。也會希望在學校的某個地方,可以激起這樣一些小小的火花。製作《諫燈》的時候,覺得可以把自己從平常生活抽出來貢獻一些什麼,也可以從別人身上獲得一些什麼,算是一個一直成長的力量。

(張禎晏):當初得知《諫燈》時覺得很棒,就一股衝動的加入。另外是想把人社營的風氣打起來。我覺得南一中的學生就是比較注重功課方面,希望大家可以在下課的時候討論,或者是,就算沒有討論,自己知道這件事情也好,對自己、對台灣的社會有幫助。

(陳俊臣):我也是,跟他們想法一樣,希望有個討論平台。還有試試自己的能耐到哪裡。像「寫文章」,因為有時候版面不夠要趕快補稿,寫的時候就會思考:「噯,我的文句到底順不順?」像之前我們去採訪就很慘,根本不知道採訪完後東西要怎麼整理。而跟我們雄中的夥伴或者其他人討論,會發現大家的思緒都在同一條路上,學到很多東西。還有擔任公關,就是我到底可以讓多少人知道《諫燈》?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募到多少錢?還滿刺激的,對自己的磨練。

(劉璟莊):一開始被找來時是被問:「妳要不要當公關?」自己也滿常看新聞的,發現新聞很多是造假,跟同學討論的時候,她們可能不太知道,不然就是覺得事實就如同媒體講的這樣子。我會希望有不同於一般大眾所知道的想法,也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念書,或者是一直念一些好像很經典的科目,像什麼社會學或政治學,有一些「經典書籍」都只是一些理論,不能很常應用到生活。所以我希望藉由參與《諫燈》,可以把一些很好的理念,還有大家的想法推廣出去。就是自己有一個社會責任在吧!

(翁鈺清):我有去參加人社營,對我來說是衝擊很大的一個營隊。我之前也很少關心時事,回來之後比較常會注意。也覺得身為學生應該要多關心社會,不應該只有少部分人在想,而且我認為越多人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就越有那個能力去改變。就算一個人的力量不能做些什麼,就算只是知道,可是如果越來越多人,就可以為社會上做些什麼。所以對我來說,《諫燈》是一個討論平台,你不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見或是怎麼樣,可是你要知道這件事情,《諫燈》是一個可以讓大家更知道些什麼事情的平台。


三校的整合與分工

目前比較棘手的問題是什麼?還沒有解決的?

彼此的感情,有一些人彼此感情還沒有很熟絡。三校的整合。

(陳俊臣):因為剛開始創《諫燈》的主要是雄中學生,所以什麼打公關、找錢、排版,一些既有的工作都是雄中在做。兩校加進來之後……這是我自己的觀察,其他兩校的同學現在的工作還比較侷限在……譬如說寫稿、徵稿、做專題、發放刊物。現在的目標是開始要把所有工作跨到三校,這樣子每個人的工作量不會那麼大,也不會有「都沒有參與到」的感覺。比方說可能排版排出來,其他學校的夥伴會覺得:「噯!怎麼排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不是我們來排?」所以現在要開始把這些工作分出去,這是現在面臨的一個關卡。

目前是用分組的方式,把工作弄清楚然後分出去,這樣各校討論的機制會開始運作。還有兩個禮拜一次的會議,比較頻繁的聚會。主辦學校也是「輪流」,刊物的總編也是「輪流」,輪流來輪流去。

媒體環境思考-對抗主流、提升專業、多元觀點、體制突圍

最後,我們問所有人一個問題做結尾:一定是台灣媒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才有《諫燈》存在,你們覺得現在的台灣媒體,可以進步、可以做到的地方有哪些?

(柯佩吟):不要順從「主流」。很多媒體其實是因為……譬如大家喜歡看腥羶色,媒體就一直拼命報導這類新聞,甚至是政治議題也加入那些元素,就變得有點可笑。雖然有些是閱聽人素質的問題,可是我覺得大家不喜歡看非腥羶色的報導,只是媒體可以把這類報導處理的讓大家感興趣,而不是直接避開。

不要一直順從主流,可以勇敢一點,不要太追隨收視率。

(陳品丞):比較專業的東西,像有些事件跟化學、物理有關係,記者其實只要上網搜尋一下,就可以避免專有名詞的誤用。之前「三聚氰胺事件」時,我看到五家媒體就有三種版本「三聚氰胺」的寫法;還有一個畫蠟筆小新的漫畫家,他因為登山遇難不幸過世,某家新聞媒體登一張漫畫家的照片登了一整個下午晚上,後來發現登錯照片了,登的是另外一個作者的肖像,類似這些。

並不是「我今天得到某個消息,趕快,我要當第一個。」完全不求證就直接發出去了。如果提供錯誤的訊息,那觀眾也可能會信以為真。

(張禛晏):現在看到的主流媒體都只有單方面的看法,單方面的資料,我覺得《諫燈》有一個很重要的事要做,是正反兩面的意見都要併陳。應該說,媒體可以偏正反任一方,但一定要有另外一邊的東西出來。就算你是反方,但至少也要留一些正方的資料,例如你想更深入了解這個東西,那正方意見要去哪裡找?……就是讓想要了解的人知道,原來還有正方的意見。

(翁鈺清):我覺得現在媒體可能因為一些利益關係,或是記者要順從長官的意思,媒體就比較偏政治化或商業化。《諫燈》因為是學生辦的,比較不會有立場化、政治化或是商業化的問題。商業媒體在這部份沒有辦法立即修正,但至少我們學生可以盡一份心力。

(劉璟莊):我觀察到的是媒體「素質不一」,像公視的記者,他們的新聞其實寫得很好,很深入,也不會太過於偏向哪一方。也是要看媒體上頭的經營目標是什麼。
有時候看一些報導,剛才說的錯字、用法不對,就會讓報導變了、偏了。新竹最近的火警事件2013年1月15日,新竹縣新埔鎮發生因巷弄狹小阻礙救援,導致民眾活活被燒死的意外。,消防員沒有救到人。馬總統可能講了什麼,媒體就會放大他那一句話,整個報導會偏的離譜一點。我們責怪消防員無力應付那個救火現場,可能就會把消防員所有的努力否定掉,所以我希望媒體用詞不要太集中在某個焦點,不然報導可能會走歪了、偏了。

(陳俊臣):我覺得好像是整個媒體環境的制度問題。上面一小群人跟著商業趨勢走,底下的記者也得顧慮截稿時間,訊息就會不正確之類的……種種問題出現。其實我比較相信整個台灣的人不會這樣呆呆地看著新聞媒體沉淪下去,各種媒體都一直興起,包括學生刊物、網路之類的。尤其是「網路」這個東西,會讓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我認為那些少數跟著商業利益、跟著政治走的人如果再不看破的話,最後就是被這些興起的東西競爭掉,因為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就是那麼爛嘛!對啊!如果他們看清然後轉向,會比較好一點。

:謝謝各位同學的看法。謝謝《諫燈》今天過來跟我們一起對談,整個活動也進行得滿順利的,再次謝謝你們。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