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行南專欄》蔡瑩純:社會中的中國因素

社會中的中國因素
蔡瑩純/24歲社會人士
   說出口的言語,不只透露個人話語世界的建構,也可以看出遣動詞彙﹙註1)的內在因素。當中國得利於眾多的人口和強大的消費市場,藉此強力影響台灣,除了透過經濟面去影響我們公眾人物的用字遣詞,在政治方面亦持續用軍事威脅以及拉攏屬意的政黨作為宣傳工具,甚至近一步干預台灣媒體的報導內容,這些中國種種對台灣的影響力,都是台灣社會裡的中國因素。
   
        當台灣的演藝人員將中國稱呼為內地,BBS鄉民反問:「內地?你說南投嗎?」不難看出即便一個在公開媒體荒謬使用已久的稱謂,依然無法回復詞彙本身意義。仔細回想我們的歷史課本,「內地」是出現在日本殖民時期章節皇民化運動的「內地延長主義」,當時的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日本將台灣當作是日本內地的延伸地。依此推演下來,是否將中國稱為內地,變成是對國家的想像和認同做選擇並非只是單純反映個人使用話語的自由選擇?這也反映出台灣的國家認同討論裡中國因素的存在。
  
        若觀察台灣選舉過程,層級越是拉高就越是看見中國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總統選舉,中國議題就變成綠營的致命傷,目前為止,綠營對中國議題主控權仍無法取得,路線依然沒有明確的定調,選舉期間只能任憑媒體操作得彷彿整個地球只剩下台灣、中國、美國三個國家。於是討論重點變成九二共識、中國的友善度、兩岸經濟如何的緊密關聯,候選人的能力和政見被淹沒在這些無謂的資訊當中,綠營也被這些吃力不討好的議題弄得傷痕累累,這樣的社會氛圍隨著選舉次數愈發濃烈,造成社會的選舉表態逐漸偏離民主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模式正在一步一步侵蝕台灣核心價值中的「民主」。
   
        2012年年底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更揭示了台灣媒體世界裡存在強大的中國因素。反媒體壟斷運動除了反對媒體作為第四權(註2)的性質受到侵害,也反對某一國的媒體在傳播資訊的同時要奉行另一個國家的意志、受到另一個國家的威脅利誘。在台灣各家電視台,莫不想著要把戲劇和旗下藝人輸出中國賺取金錢,因此「反媒體壟斷」議題幾乎只曝光在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對其報導則是少之又少,連幾千幾萬公里外的英國BBC都在報導台灣學生反媒體壟斷,其重要性得以窺見,台灣電視媒體卻幾乎是集體噤聲、裝聾作啞,如此荒唐扭曲的現象更加證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正確性,也顯露出背後那份壓迫勢力的存在。
   
        當中國因素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每個角落,而人民的感覺神經卻沒有跟著發展,加上媒體傳播著不正確的奇異想像,這樣的台灣是用非常危險的方式和中國頻繁互動,如果無法讓整體社會去感受這份影響進而開始思考,那麼不只是國家的社會轉型正義路途遙遙無期,我們所擁有的民主和言論自由也會逐漸被剝奪殆盡。

註解:
1.把詞彙經過理解之後將其賦予特定意義,並加以使用。

2.媒體作為第四權:傳播媒體以獨立方式向公眾傳播資訊,進而發揮社會影響力監督政府施政,其話語權不受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所箝制,此為傳播媒體作為第四權之性質,稱為第四權乃因西方憲法為三權分立,而媒體話語權有時所帶起之輿論可與三權抗衡,故稱為第四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