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行南專欄》我們從小就不同!

文 / 謝孟育


        從歷史看台灣的過去,建設與文化的發展重心大都在北部。在趨勢的推動下,因為北部有更多的機會,所以年輕人會選擇到北部發展。隨著時間的推演,北部發展也越來越多元,而中南部的風土民情則較少改變。南方家庭裡從事農、工業的人口較多,而北部家庭中,父母親擁有豐富國際閱歷者較多。家庭與社會所賦與的環境,使得在南北生活的學子們有著不同的思考。

        因為中央政府機構多集中在北部,而大型企業也較偏向設立於北部大都會區,使得北部的發展越趨迅速。在政商結構的影響下,北部相較於南部較易接觸到國際社會。無論是家庭或社會環境,北部的學生自幼就擁有較為多元的國際經驗。在國際競爭力上,北部學生也相對起步較早,且擁有更多資源,當然北部的競爭也相對激烈。相反的,中南部受到國際文化的影響較晚,仍保留著許多淳樸的文化與人情味;相較於北部積極地國際化,南部人更關注從小根生的家鄉文化。國際文化擁有許多的強勢,也連帶著北部人的強勢,這在南部人看起來不是那麼愉快。近幾年,家鄉文化與環境保育面臨式微的危機,南部人的感受是格外強烈,因此越來越多人願意為逐漸式微的文化發聲。

        城鄉差距就是在如此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產生,使得青年學生在知識與文化上的經歷有所不同。北部學子們似乎有著較多的機會接觸各領域的活動。但資源相對貧乏的中南部和東部地區的學子則沒有這麼多的機會。儘管網路科技發展,提供了許多學習資源、打破區域藩籬,但若學生本身就沒有學習的動機,有再多的資源也無法發揮作用。

        另外在政治上的南北差異,國民黨過去的威權統治,使得不滿此作為的一群人因應而生。許多支持民進黨的長輩,都是不滿過去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而這些人民也多居於南部。直到今日,南北貧富差距逐漸擴大,民進黨時常為相對弱勢的一方發聲,進而影響南方學子的政治意向,使其在南方擁有一定的支持率。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交通越來越便利,往返台灣南北的時間大幅縮短,如此的變化是否會帶給南北間更多的默契與認同還有待更多的觀察。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