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行南專欄》台「南」人劇團去台「北」?

文/林宏軒


        台灣的南北差距,在商業展演的文化藝術活動的「頻繁度」與「興盛度」一直有一定程度的落差,造成了許多南部劇團與樂團逐漸北移發展,而許多台北劇團不願南下表演。2011年12月6日,傳出台南人劇團因排練場地問題以及演員有部分是來自台北的因素,幾經思考後,考慮將總部與排練場遷移至台北的消息。雖然最後台南人劇團還是留了下來〈只是在台北額外增設排練場〉,但此事件卻突顯出台灣藝文活動發展在南北上差異。

        長期以來,台北的藝文活動觀眾數較多,長期的社經地位群聚效應,國家發展重心的偏移,人口聚積與成長,藝文活動與城市文化的相輔相成與大量政府部門的預算落差,都造成了台北長期獨占藝文活動資源的現象。互為因果的情況下,大量的藝文受眾養活了較多的劇團、樂團與舞團,同樣的較多的藝文活動也吸引了更多的藝文愛好者前往或定居台北。因此這樣的差距不斷的拉大,也造成中南部的藝文活動選擇性較少。

        雖然,隨著地方政府的預算分配,嘉義、台南、高雄今年紛紛以盛大的藝術節來點燃南方的藝術火炬。但售票率卻遠較台北低,例如去年台南人劇團甚至為了將《K24》台南周日場的票售完,因此很臨時地在周六提出憑周六看完票劵可以購買周日優惠票券的催票手法,讓周六場的觀眾覺得不受尊重。劇團的做法當然有其爭議之處,但在台灣南部的藝文活動無法吸引足夠的觀眾進場是不爭的事實。

        在此情形下,雖然舉辦大型的藝術節利用大量的藝術活動能見度與曝光度,再輔以優惠活動(如《暴風雨》只有高雄有學生優惠場)培養更多的藝文觀眾是一個辦法。但還需要地方劇團與地方政府有更好的互動,發展出相輔相成的地方性表演,針對具有地方情感或地方文化的內容,融入劇作、舞作或樂曲中,提取地方的共同記憶,建立與地方的連結,讓地方的觀眾願意參與與欣賞表演。

        除此之外,如何讓南部民眾知道欣賞表演藝術是一種娛樂的選項,以及一種文化的展現與象徵,仍是目前文化部門需要思考的。無論如何,降低南北的文化表演藝術在表演頻率與觀眾人數的差距,而為表演的內容做出在地的獨特性與區隔性,是避免這類情形再度發生較好的方法。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