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香港-關於樓上書店


看不見的香港-關於樓上書店
Invisible HongKong: Upstairs Bookshops

撰文/潘信榮

正在舉辦讀書會的序言書室(攝影/ 潘信榮)
    一般提到香港,想到的不外乎是購物與美食。80年代即為東亞重要金融貿易結點的香港,在2000年推銷城市品牌形象時,仍以「亞洲的國際都會」為號召,在其網站強調:「香港不僅為中國的主要城市之一,更是亞洲國際都會,享有如北美洲的紐約與歐洲的倫敦一樣的國際地位」。然而,對於香港的發展,往往多著墨在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忽略了其背後中國的政治性力量。對於「看不見的香港」,所指出的是在這地租極高的城市中,眼前所見的一切幾乎都為大資本的連鎖企業所壟斷,為此,一些獨立經營的小店鋪被迫「步步高升」,隱匿在水泥叢林之間。藉由對於樓上鋪的觀察,希望讓讀者認識香港在高度都市發展下所形成的空間特色

什麼是樓上書店?

實現會社的店內部分空間(攝影/潘信榮)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的李子立表示這種獨立書店(可能包含藝文展演、書店、咖啡、讀書會)世界各地都有,但香港卻甚少是臨街的店面,而常以「樓上舖」的形式存在舊樓宇中。除了以隱匿的形式拉低租金,內容也無所不用其極。像專賣內地禁書的「人民公社」,不但附設人民幣兌換,還賣奶粉和首飾,再以部分的空間做為咖啡廳。而相較台灣獨立書店多集中在某些特定文教區,香港許多則選擇開設在交通及人潮匯流處,像旺角就有十來二十家書店。旺角地區的老舊街區多,樓層也較低, 事實上租金已經比較便宜。序言書室的店員透露,位在七樓的序言租金一個月約港幣一萬元(約15坪),而在一樓的臨街店鋪其月租金甚至需要4萬港幣。但也因著樓層高低所形成的租金差價,也使得小店鋪在市中心還有一絲生存的機會。此外,二樓書店作為社會進步的實驗者,如當年大量引進台灣書籍,以及近年簡體書的引進,都為香港累積了不少文化資本。

    序言書室的李達寧認為,香港的賣書市場特別小,閱讀人口比例非常低,光靠社區的人根本養不起一家書店。旺角的特點是它是全香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因此一些個別社區養不起的小眾玩意都集中落戶旺角,書業就是其中之一。小本經營書店的「爬升」以田園書店、樂文書店、青文書店為最早,後與榆林書店共同建構出一個二樓書店的人文共榮圈,藉著長期的折扣活動、辦講座、自辦刊物《清文評論》、獨立出版、辦活動等複合式的營運,來彌補書業銷售的不足。

獨立書店的反身性

    開設在上環的實現會社則表示:「中上環一直都有很多二手書店和藝廊。當初是想打進這個文化藝術群體。可是,本店還是對這現存的群體之保守性持批判的態度。」也就是說,上環的藝廊所形成的藝文社區,多是作為貴婦們閒暇娛樂,單純是上流人士交流品味的空間。獨立之所以「獨立」,正是其反身性,帶給保守的主流社會新的可能。也因此,像是實現會社這樣的地方便成了組織各種公民運動的基地,目前就正忙於香港新界東北開發的議題。對於前陣子港台發生的抗爭遊行,李達寧說:「中共之可怕正在於它用盡各種方法去打壓異己,以新的形式對香港、台灣,以至其他地區進行殖民。」新的形式,可以是媒體、經濟利益、自由行等。不論何者,台灣與香港都越受其影響。李達寧也直言香港比台灣惡劣的是不民主的政治,全為了讓資本家和殖民者(前為英國,今為中共)串通,用國家機器去打壓公民社會。「所以台灣的反旺中與我們的反國教才以不同形式出現。我們是走到政府總部,你們是走到企業門前。」李達寧如此說。

多元的樓上空間

    近年專注於香港都市研究的藍逸之也分享了他所觀察到的樓上鋪。他表示除了樓上書店之外,樓上鋪以各式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旺角的信和中心、萬兆中心等,就像是台北光華商場翻版,除了3C產品之外,早期亦充斥著盜版片、色情片。位於尖沙嘴的重慶大廈及其附近的複合式大樓,更是埃及、中東、印度人事經營廉價旅館的集中地,以及別具異國特色的服飾店。大廈外招牌縱橫  內則是賓館、食肆、商鋪、住宅林立 ,在王家衛的鏡頭下,則是毒品、黑幫、酒精以及性的混合體。李子立則談到了原本太原街的玩具店,小本經營的玩具店,隨著店鋪租金飆升,不少玩具店已搬到樓上作為樓上鋪。所幸賣玩具的都是由熟客捧場居多,唯獨是外國人到來便容易錯過樓上鋪。其實不只是香港,其他許多都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像是八零年代的日本,也因租金的攀升而出現整棟都是茶店、咖啡店的大樓。而走在太原街上,很容易想起附近俗稱「喜帖街」的利東街。昔日立東街是印刷品門市的集中地,更是因著印喜帖、製作賀卡而形成的特殊社區。然而這些獨具特色的社區除了利東街外,還有茶葉街、海味街等,都因著政府的重建計劃而消失,現在甚至連波鞋街都要面對重劃的挑戰。

    除了資本對於香港空間的影響,香港城市大學政治系的Tommy更指出對於香港而言,資本主義邏輯背後的中國因素。如二○○三年香港與中國簽定CEPA後,中國資金為尋找安心的避風港,相當快速移入香港,到處投資房地產,造成香港房價大幅飆漲。因此,當時兩岸要簽ECFA,港資認為相同模式會在台灣上演。中國對於房地產增值的利潤若同有相當期待,便會將資金轉進台灣投資房地產。Tommy認為中國以廣大市場當作經濟誘因,不斷告訴資本家,若是到中國投資將給予許多好處;另在社會宣傳方面,更塑造中國強大、了不起等形象,這跟目前對台灣的模式簡直如法炮製。

小結

    如果街道曾經是市民生活事件的發生場景,現在的行人更近於過路人(passer-by),街道只是出發點與目的地之間的過場。也就是說行人可行的路徑,愈來愈被規範化了。規範成兩大角色,一是運輸意義上的交通物,另一則是消費主義下的購物狂人。與此相關的空間形式,前者以行人天橋、有遮蔽的人行道、地下隧道等形式存在,後者則以大型商場、徒步區呈現。簡言之,街道的意義愈趨狹隘,街道喪失了公共性,以及各種感嘆如:「我享受找尋那些躲藏在街頭巷尾、埋伏在壯麗大樓陰影下的細小地方。很可惜在過去幾年,我注意到這些地方正逐漸消失。」與香港淵源甚深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如此形容。

    藉著對於香港樓上鋪的理解,或許我們可以說樓上鋪,是跳脫均質化街道景象的解藥。而樓上書店與其他樓上鋪的差異在於,直接、明白的指出當代都市空間的問題。若以傅柯的「異質空間」作為理解樓上書店的結論,樓上書店便是在逐漸單一的都市景象中,讓都市人們還有個角落,看見城市裡更多的可能性。

審稿/陳貞蓉

受訪者/
李達寧(序言書室)
陳可樂(實現會社)
藍逸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學系博士後研究)
李子立(香港批判地理學會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